一分钟揭秘!手机跑得快助赢神器”(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

2025-01-16 02:25来源:本站

一分钟揭秘!手机跑得快助赢神器”(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以加我微下载使用。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可以一键让你轻松成为“必赢”。其操作方式十分简单,打开这个应用便可以自定义微乐小程序系统规律,只需要输入自己想要的开挂功能,一键便可以生成出微乐小程序专用辅助器,不管你是想分享给你好友或者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ia辅助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同时应用在很多场景之下这个微乐小程序计算辅助也是非常有用的哦,使用起来简直不要太过有趣。特别是在大家微乐小程序时可以拿来修改自己的牌型,让自己变成“教程”,让朋友看不出。凡诸如此种场景可谓多的不得了,非常的实用且有益,

1、界面简单,没有任何广告弹出,只有一个编辑框。

2、没有风险,里面的微乐小程序黑科技,一键就能快速透明。

3、上手简单,内置详细流程视频教学,新手小白可以快速上手。

4、体积小,不占用任何手机内存,运行流畅。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开挂技巧教程

1、用户打开应用后不用登录就可以直接使用,点击微乐小程序挂所指区域

2、然后输入自己想要有的挂进行辅助开挂功能

3、返回就可以看到效果了,微乐小程序辅助就可以开挂出去了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

1、一款绝对能够让你火爆辅助神器app,可以将微乐小程序插件进行任意的修改;

2、微乐小程序辅助的首页看起来可能会比较low,填完方法生成后的技巧就和教程一样;

3、微乐小程序辅助是可以任由你去攻略的,想要达到真实的效果可以换上自己的微乐小程序挂。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ai黑科技系统规律教程开挂技巧

1、操作简单,容易上手;

2、效果必胜,一键必赢;

3、轻松取胜教程必备,快捷又方便


网上有关“文史常识一百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史常识一百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中生如何选择文理科 [仅供同学们参考]

文理分科一直争议不断,但它作为目前的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是高中生面临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学生的发展之路也将自此发生改变。以下是较为合理合理的选文理的方法:

一、杜绝盲目选科

盲目选科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边倒”,根据哪科选的人多就选哪科;

(2)根据传统观念,认为哪科好就选哪科;

(3)学习态度不好,认为哪科好念就选哪科;

(4)过早的为工作寻找门路,认为哪科好赚钱就选哪科;

(5)情感冲动,为了某个好朋友或舍不得原班集体和班主任老师而选科,认为 与某人交好而随之选择(包含早恋因素);

(6)根据家长的要求选择。

二、适合自己,切忌盲从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倾向,选择文理时一定要从自己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所在,慎重选择。有不少学生在分班时比较盲从,看到自己班内很多同学都报理,自己也跟着报理,形成“随大流”现象,还有的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商量着报同一科,好能继续呆在一个班,这两种现象都比较普遍。

三、选择文理要切合实际

由于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许多家长在指导学生文理分科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社会偏见,他们没有发展的眼光,只是根据目前高校的招生现状和就业形势,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选择理科,他们认为只要选择了理科,孩子前途的保障系数就大大提高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选择理科,未来才有出路。这些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

有不按自己志愿选科考取大学,孩子将来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也未必有多少发展潜力。更可悲的是,孩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多少人生快乐可言,特别是那些志趣在文而被家长强求学理的孩子,他们今后的工作会由于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乏味枯燥。而这些又有几个家长考虑过呢?可以断言,那些不顾实际情况盲目选择的结果,最终只能事与愿违。

四、应注意几个误区

一、重理轻文的误区:

曾几何时,盛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此影响,在选择文理时,优秀生很少问津文科,只有理科吃不消的人才会进入文科班。政治课、历史课被看作是放松课、休息课,遭受冷遇,其实这种做法是没有道理的。

很多大学生文史常识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失衡现象已经不容忽视。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中反映出某些人文史知识的极度贫乏令人咋舌,围绕娱乐圈和足球界的诸多问题,体现出一代人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持续荒废有目共睹。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扬振宁的成就在于他的文理交融。文科和理科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贡献具有同样的重要,绝不能有重理轻文的思想。

有家长认为,好苗子就该学理科,学文科那是因为成绩跟不上而不得已;还有人认为,女孩子读文科也就算了,男孩子就应该学理科。其实文科和理科完全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如果说男孩更适宜学理科,女孩更适宜学文科,那是从整个群体的成功率上考虑的结果。而作为家长,你无需理会群体,只需关心你的孩子是适宜读文还是读理。

有的人认为文科知识在社会上应用得不多,所以对文科知识学习很不重视,其实不然。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21世纪初我国将急需以下14类人才:税务会计师(会计类)、电脑系统分析专家(电脑类)、电脑软件工程师(工程类)、环境工程师(环保类)、中医师(健康医疗类)、经纪人(咨询服务类)、索赔估价师(保险类)、律师(法律类)、老人医学专家(医学类)、家庭护理(个人服务类)、专业公关人员(公共关系类)、商业服务业务代表(推销类)、生物化学家(科学研究类)和心理学家(社会工作类)。

粗略统计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上述14类人才中,文科及与文科相关的专业占了一半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科与理科学生的比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但从国家的其他方面如物理学研究、化学研究、创新科学研究以及生物学研究等都需要理科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文科与理科的比例接近是1比1的,而文理科的发展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故此文理科同样重要,我们决不能社会偏科的不良风气所影响.

其实现在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已经文理兼报了,大学都在倡导大类招生,不用界限明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用过于担心。更何况对每一个同学来说,你只能报考一所大学,不论文科还是理科,对于你升学的概率都是100%。

二、文科成绩好就报文科、理科成绩好就报理科。

如果你把高中的学习目标确立为考大学的话,我觉得这种策略有可能未必就是上策,大家都学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若是文科好的都报文科,你文科好的优势不一定就能够显露出来,反而如果你理科好的去读文科,至少在数学上大占便宜,所以这里面充满了不定之数。我总觉得充满人文气息的县中的学生不能功利庸俗地把考大学作为高中学习的惟一目标,我们应该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求学问长知识”上。同学们在选学科时不要被表面的成绩所迷惑。我们应该慎取。

三、成绩不好就去读文科

是一种逃避心理。试想,你现在的学习都成问题,换了学科就一定能学好吗?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全力以赴地学习,肯定能学好。之所以成绩不行,一般是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比简单地换个环境重起炉灶要重要。

关于文科的学习 。人们对文科的偏见主要在于把它看成一个死记硬背的东西,但其实,对那些比较好一点的同学来说,他学进去以后,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会超出常人的那个层次。你要是问胡适、李大钊、蔡元培,文科是不是死背的,他们肯定不这么认为。背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背完以后,你必须学会融会贯通。史地政这三科本质上是一家,融会贯通后会学得很活,而且会涉及到对当前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在这当中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所以文科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智慧更高于理科。

面对眼前,对于理科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宜选文科,因为文科的基础易补回来,如高一的文科放假期间可补回来,甚至政史地科在高三阶段都还可能补起来,而理科的基础要补回来则比较困难。

四、同学间打赌

如果某科考不及格就选读文科或理科。尽管现象较少,但仍需注意。

我校2003级有位谭同学与在城北的初中同学沈某在读高一时,两位成绩相当的好朋友商定如果谁的物理及格谁就读理科,结果谭同学选择了文科,沈同学选择理科,两年后高考,谭同学考上北京大学(2007年顺利毕业进入了中国第一女富翁的公司),沈同学两年后没有考上,2004年到我校补习转入文科学习,并上了本科线,但不甘心,又在我校复读一年,考上了川内的一所二本大学,2009年该就业,却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五、怎样选择文、理科

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多位老师的采访,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包含老师及高二、高三尖子的意见):

1、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选理,兴趣是第一前提。举个例子,2001年高考文科状元郝煜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强项是理科,但我从小钟爱文科,并一直保持到高中,所以我选了文科并取得成功。”因此若你在生活中对某方面感兴趣,很关注或上某科课时比较有精神,就可以考虑选这方面的学科。总之永远把兴趣放在第一位,一定是对的。

2、特长。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你的学习得心应手,在竞争上胜人一筹,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那么怎样发现自己的特长(天赋)呢?如果你对某科感觉特别好,或用相同的时间得到的效果比起其它科更好,或以少量时间获得的效果与其它科学花费多时间获得的效果相当或更好,如果你自身的某些特长与某科的联系很密切,都说明你有学习这一科的特长和能力。你就应该考虑,哪一科能更好地发挥和促进你的特长的发展。

3、成绩。成绩是此次选择的最实际的依据。所以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组周老师说到:同学们非常有必要去查阅自己各科成绩,以及文综、理综成绩的全市排名,并作具体分析比较,看自己哪科更具竞争力,在全市甚至将来全省可能的排位。而且还要特别看准以三科拉分科,了解此三科在文理科选择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与每科都有密切联系,相比之下,语文与文科的联系更大,所以语文比较好,文科又比理科稍微好的宜选文科。但若理比文好,则选理也具优势,因为大部分理科生语文并不强,所以语文好,可以使自己的竞争力提高一个档次。(来自语文组老师的意见)

数学:文科、理科的主要学科,在促进竞争力上与语文相当,但理科对数学的要求更高。当然数学对文科的某些问题(如地理上的温度、太阳高度等)的解决也有重要作用。(来自数学组老师的意见)

英语:虽然在高中其地位与语、数相当,但到大学是地位最高的,不管学什么,英语是必备、必修的学科,英语成绩好,可以使你对文理科的选择较自由些。

4、理想。每个人都有理想,而且它可能是你的奋斗目标。那么选择与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学科,将对此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比如,你想成为企业家,则文科与这理想更接近,学习起文科来就可能更积极,更主动,学习成绩也就可能更出色。

读文,读理,对于大家今后的志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现在尽管有的专业是文理兼收,但是很多还是分开招生的。想象一下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比如喜欢文学,将来想做记者,编辑,或者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将来想从政或研究经济等等,这样的一般选择文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科技感兴趣的,将来想当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等等,一般选择理科。

5、社会。观察、分析社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此次文理科选择不光为了考好高考,从长远上看,还要要为自己的未来作好打算,打好基础。

总之,每一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切不可由于某些不良的客观原因而作出错误的选择,误已一生。这样的例子我们一中举不胜举。

理科:高中学理科的同学,在添志愿时分为两大类:理学,工学。就是大学合称的理工类。 理科是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农林科学、医药科学的统称,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报考理科的考生,可以录取到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的专业.

文科:经济类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金融学

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还有法学,社会学,汉语言,对外汉语,新闻学,广告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现在选择不一定以后就是这个方向!我们数学老师以前还是文科生呢!我也是一文科男,我发现没啥呀,也挺好。看就业,理科确实有优势(好打工)但是正真掌权的人是文科多哦。*(好当官)。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季氏将伐颛顼的文学特点?

女娲,大禹,雷锋,水浒,三国。

《中华少年》是诗人李少白的诗歌作品,本诗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中华少年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以及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

点评鉴赏

《中华少年》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诗人信息

李少白,笔名少白。1942年生,湖南宁乡人,中国***员。1960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历任长沙市刘正街小学教师,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永远看不完的画册》,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还写过不少歌词,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6]还有本首诗歌《中华少年》,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8课[1][2][3]。 曾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30余次奖励。

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全书共20篇,492章。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

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覇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从鲁隐公——桓公——庄公(三个弟弟:季友、庆父、叔牙发展为三氏,都姓姬)。上述事件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进行的。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三家各得一份;第二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当时季孙氏力量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季孙氏的后裔在费(b1)(距今山东费县城80里,现称颛臾村)那个地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因季氏将攻伐颛臾,冉有、季路就是为这件事来见孔子的。

为什么要跟孔子谈这件事呢?这里有个道理。孔子与鲁国的事业、季氏家族的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是主张恢复周礼的,他对诸侯争覇、卿大夫争权夺利,一向是坚决反对的。他在做大司寇的时候,就曾建议鲁国国君拆毁季孙等三家的都城墙,但由于这几家大贵族势力太强大,孔子这件事没有进行到底,反而被逼的离开了鲁国。他周游列国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发生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孔子思想影响很大,特别是孔子的许多学生都在鲁国和这些大贵族家中担任一定的职务,故势力也不小。当时孔子最有名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是季康子的家臣。孔子周游列国,后来也是被季孙氏派人从卫国接回鲁国的。孔子回国后仍没做官,常对季氏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他的一些做官的弟子,常登门向他请教。季氏要攻伐颛臾这样一件大事,当然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要向孔子讨教了。下面我们来看,这两人向孔子讨教时,孔子都发表了什么意见。

全文依据孔子与冉求的答对,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孔子听到冉求、子路通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后,对冉求的批评。

“季氏将伐颛臾”:“伐”:讨伐、攻打。季康子将要攻打颛臾。这开头一句话用来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很简洁、概括。注意,文章不是写季氏攻伐颛臾这件事本身,而是写季氏将要攻伐颛臾时,冉有、季路为此事来见孔子,便引出孔子的一段慷慨的议论。这叫做“一石激起千重浪”。下面写的不是石而是浪。“冉有、季路见(Xian)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要注意,“见”:是拜见、谒见的意思。读音与词义有关系,读j1an,指拜见、谒见的意思。读x1an有两种用法,“见”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拜见的对象需加“于”字,如该句“见于”,是介宾词组作补语。另一种是直接带宾语,就变为使动用法,“使……”“叫……”。“有事”:事不指一般的事,指大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把战争、祭祀这两件事看作是大事。这里的“有事”就是指要发动战争。前面说“伐”,这里说“有事”,是委婉的说法。全句意思是:冉有、季路来拜见孔子并告诉他说:“季康子对颛臾将要采取军事行动。”这句仍是交代,也不是重点。所以写的也很简洁。重点是写孔子对这件事的看法,所以接下来,“孔子曰:‘求’”,是冉有的名字。因冉有是孔子的学生,故可直呼其名。为什么单呼“求”,而不呼“由”?这是因为在冉有、季路两人当中,冉求更有些名声,是主要的。季路激进好勇为孔子所早知,而冉求的政治素质与才华,却是受孔子一再称赞的。现在连做家臣的最基本道理都不懂,无疑要受孔子的责备了。再说,孔子早就批评过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违反他博施于民的教导;如今又支持季氏以强凌弱,兴不义之师,这就更违背了他的教导。所以直呼求,不是孔子的疏忽,而是有意如此。认为季康子出此下策,冉求应负主要责任。“无乃尔是过与?”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殊句式。反问句式,表反问、估计、商榷。“无乃”属固定结构。难道,恐怕。“尔”:你。“是”:代词。“过”:责备的意思。是动词,不是名词。“尔是过”:是“过尔”的倒置,用代词“是”把“尔”提前,叫动宾前置,也叫宾语提前。其作用是强调宾语“尔”。这句话可译成:恐怕这要责备你们吧!或译为: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高中课本第三册则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这就把“过”当成名词处理了,这是不正确的。

这种用“是”使动宾倒置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只有一些凝固的成语中还保留着这种格式,如“唯命是从”,即“唯从命”:只听从你的命令的意思。“唯你是问”,即“唯问你”:只向你问罪。“无乃尔是过与?”是个反问句,是在反问中予以肯定,即“这应该责备你们。”因为孔子是坚决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而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没有制止这件事,是有责任的。所以孔子一开口就用一个反问句来批评冉有、季路。这话虽没明说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不应该的(驳有事于颛臾),是这段的中心。但这意思已包含在句意中了。反问的口气虽然婉转,但却很有力量。孔子通过反问肯定了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之后,接着就正面论述季氏为什么不能攻打颛臾。“夫颛臾”:“夫”:指代词,那个。“昔者”:古时间词。过去用“昔”;现在用“今”。后面常加“者”字。“先王”:指周公旦。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把周公旦分封在鲁国这个地方,所以鲁国人称他为“先王”。“东蒙主”:指的是东蒙山的主祭者。“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让他作了”的意思。这句意思是:那个颛臾,我们先王曾任命他作为东蒙山的主管人。“且”:况且,而且,表又进了一层。“邦”:指国家。“域”:指疆域,国境。这句说:颛臾这个小国不在很远的地方,就在鲁国国境之内。“是”:代词,代颛臾。“社”:本义土神。“稷”:本义谷神。把这两词联在一起作为一个词“社稷”,代指国家。“也”:表判断语气词。这句说:他是我们国家的藩属啊!“何以”:以何,因为什么,为什么?“为”: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表反问。这句,“为什么要攻打他哪?”

孔子首先责备冉求的失职,着重批评冉求思想糊涂。在孔子看来,季氏伐颛臾是个错误的决策。这段话是从三方面来说明不应该伐颛臾的: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即说颛臾一向受到鲁国的礼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即颛臾本来就在鲁国疆域之中,不存在对鲁国的威胁问题,没有理由去攻伐它。三是“是社稷之臣也。”即从君君臣臣的关系看,颛臾一向称臣,臣不犯君,不能任意讨伐。“是”:是句子的主语,代前讲的颛臾。而“社稷之臣”是谓语。主谓语之间没用判断词,判断语气只通过句末语气词“也”来表示,这是文言文判断句式的一个特点,翻译时一定要把“是”所指代的“这个”“他”之类意思体现出来。如“他是季氏的臣子。”这三条理由应当说是相当充分的。最后用“何以伐为?”一个反问,把前面三个理由全部提领起来,并在反问中做出了肯定的结论——季氏毫无理由攻打颛臾。

以上是全文的第一段。在这一段中,孔子主要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君臣关系三个方面说出了季氏不该攻伐颛臾的理由。其特点是:

一、详略得当。前两句交代背景、情况,所以写的很简略。后面阐发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是主要的,故写的具体、充分。全文是记言篇章里的驳论文章,总体上是驳论,但驳论中不乏立论,本段主要是立论季氏不该攻伐颛臾的理由,是使全文驳论有坚实的立足点。

二、正面阐发季氏不应攻伐颛臾的三条理由前后,各用了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起,反问句落。反问与论说紧密结合,不仅在理由上显得很充分,而且很有启发、诱导的作用。并且把人物的语言写得很有生气、逼真。这两个反问句式要特别注意。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二

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是冉有对季康子的尊称。“欲之”:想要这样做,想要得到它。“之”:代伐颛臾这件事。“臣者”:作臣子的人。全句说:冉有说:是季康子主张这样做的,我们两个做臣子的人都不想这样做。这显然是冉有为自己辩解。在前段中孔子用三条充分理由说明季氏伐颛臾是毫无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冉有理屈词穷,抬出了推卸责任的方法,为自己辩护。既然冉有为自己推卸责任,那孔子就针对冉有的这种想法进行反驳和诱导。“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周任:是古代一个有名的史官。孔子直呼其名说,周任曾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八个字中间有许多省略,要特别注意搞懂。这是一个并列复句。“陈力就列”表假设,是紧缩句,“就列”:是根据前面假设做出的判断。“陈”:本义陈列、摆设。这里引申为表现、施展、贡献。“力”:才能、能力。“就”:动词,走近、靠近。与现代汉语“就职”、“就业”、“就位”、“各就各位”、“避重就轻”等词语中的“就”字同义。“列”:行列。直排叫行,横排叫列。这里指官员的队伍、官员的位次。这四个字的意思:假若能够施展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就可以走进官员的行列。“不能者止”:是“不能陈力则止”的紧缩句。“不能”: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力。“不能者”:假若不能施展自己才力的话。“止”:停止。要主动停止让位,以待能者的到来,即让贤。这四个字的全意是:假若不能够施展自己才力的话,那就停止、让位。这两个句子用词简练,结构紧凑,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加上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在这里,孔子采用经典的办法,来驳斥冉有。按孔子的观点,为人臣者,有推卸不掉匡正君王的责任。季氏伐颛臾的决策,是极其错误的。冉有、季路不能劝说他们的主子放弃这一行动,那就难以逃脱助纣为虐的责任。这八个字是很厉害的,虽没直说责任就在你冉有,但意思是很明确的。而且其中还包含着批评冉有不称职,应退位让贤的意思。孔子用周任的话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还觉不够,接着用两个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站不住,要倒了。“颠”:已经倒了。“持”:永久把住,不让它倒下去。“扶”:是已经倒了,把它扶起来。“则”:表转折,那么。“焉”:疑问副词,何。“焉用”:何必,表反问。“相”:名词,盲人的护理人。“彼”:代词,那个。“彼相”:那个护理人。该句意是:一个盲人站立不稳,护理人不去护持他;盲人摔倒了,护理人不去把他扶起来,那么还要那个护理人干什么呢?这是比喻句的原意。那比喻句的喻意是什么呢?把冉有、季路作为季康子的家臣,比喻成盲人的护理人。现在季康子要伐颛臾,就像盲人站不住,要跌倒一样,如果冉有、季路不能制止季康子攻伐颛臾的行动,那就像盲人要倒了护理人不去扶持一样,都是严重失职。为深化这一道理,孔子又用了第二个比喻。“且尔言过矣。”“且”:并且,而且,又进了一层。“尔言过”:你的话说错了。“过”:也是动词,但不是责备,而是错了的意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独角犀牛一类的猛兽。“出于柙”:从笼子里跑出来。“柙”:关野兽的笼子。“龟”:龟甲。古人占卜,算命用龟甲。“玉”:玉器。龟甲、玉器都是贵重的东西。“毁于椟中”:在木匣子中毁坏了。“椟”:木制的装龟甲、玉器的匣子。“是谁之过也?”“是”:代前两句。“过”:名词,过失。“与”:语气词,呢。表疑问语气词,同“欤”。该句意,这是谁的过失?

注意,两段中有三个“过”,意义都不一样:一个是动词,“责备”的意思。一个是动词,“错了”的意思。一个是名词,“过失”的意思。要区别请楚。

这两句的本义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它的比喻义是双重的:

第一层喻义是,将季氏比作虎兕,他去攻打颛臾,就像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那是要伤人的。同时把颛臾比作龟玉,是鲁国国内一个很亲服的小国,如果季氏去攻打它,那就要在鲁国境内毁掉它,那是很可惜很痛心的。在这里,孔子通过比喻说明了季氏攻伐颛臾的非正义性和破坏性。

第二层比喻义,老虎和犀牛所以能够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龟甲、玉器之所以会在匣子里毁掉,是由于管理虎兕和龟玉人的失职。这就是说,季氏所以会攻打颛臾造成不义、酿成祸灾,这也是由于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是谁之过也?”就是用反问句责备冉有、季路的失职。因第二段主要是驳斥冉有的推卸责任的思想,所以第二层比喻义是主要的。因冉有、季路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这篇文章主要是批评他们,并不是专门谴责季氏,不过孔子在批驳中所顺便揭露季氏发动战争的不义性,还是深刻有力的。

这段的特点是驳论,驳的真切有力。先用古人的名言驳,再用两个生动而确切的比喻驳,都没有正面的直接指责,但喻义却很深刻,把道理和结论都包含在隐寓和比喻之中,既婉转又启人思考。这说明孔子能抓住对方的要害,很善于启发诱导。

第三段,“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今夫”:今是现在;夫,代词“那个”。“固”:指颛臾的都城坚固。“近于费”:是说离季氏的都城费(b1)很近。“取”:拿下它,毁掉它的意思。全句意是:冉有说:现在那个颛臾,城池坚固而且靠近费邑,如果现在不攻取它,将来必定会成为子孙的后患。冉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伐颛臾寻找借口,实际上是替季氏伐颛臾辩护;二是也承认了自己同意季氏攻伐颛臾。本来冉有看出孔子一上来就坚决反对季氏伐颛臾,所以就想把责任全部推到季氏身上,以此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但孔子却毫不放松。第二段专门批驳了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于是在孔子的进逼下,冉有不得不承认自己也赞同季氏攻伐颛臾的真心。但还要千方百计寻求借口。从这里也可见孔子善于层层剥皮,步步逼近的论辩艺术。

看下面孔子是怎样驳斥这一借口的。“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是个难句(动词谓语句)。“君子”:名词作主语。“疾”:动词,痛恨,讨厌。“夫”:代词,指那种。“舍曰”:不谈,不说。“为”:动词。“必”:副词。“欲之”:我想得到它,我想要它。“为之辩”:为这样做寻找托词,寻找借口。全句意思是: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想要它”,却一定要寻找借口去获得它的人。这个句子中,“君子”是名词作主语,“疾”动词作谓语。“夫”后是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这两组联起来作“疾”的宾语。翻译时联合词组译为定语,另补中心词“人”或“行为,”因此译成“一定要寻找借口去获得它/的人。”以此与作谓语的动词“疾”搭配,译成“君子最痛恨那种……的行为”也可以。从孔子这句话中可看出,他对冉有寻找借口为伐颛臾辩护是非常气愤的,一个“疾”字就充满了感情色彩,非常痛恨。另外,这句话是泛指,既批评季康子也批评冉有,是一种嫉恶如仇的语气,很有力量。下面又转入正面论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有国有家”:既包括了有封地的诸侯国,也包括了像季康子这样有封邑的卿大夫。“患”:怕。“均、安”应掉换一下位置,这是遗留下来的一个错误。因“寡”指的是人口少。人不怕少,怕的是人民生活不安定。“贫”指财富少。不怕财富少,怕的是财富分配不平均。这样就顺理成章了。“盖”:承接连词,一般表上文与下文承接,下文揭示了上文的原因。“和”:和睦团结。“倾”:国家的倾覆。全句意思是:我听说治国治家的人,不怕人口少,只怕生活不安定;不怕财富少,只怕分配不平均。没有贫穷问题,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就和睦团结,人口就不会少;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注意,“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句是紧缩句,是单句形式,复句内容。展开应为“均则无贫,和则无寡,安则无倾”,这样就清楚了。“均、和、安”都是表条件的,这些条件做到了,就能无贫、无寡、无倾。这部分是直接推理的前提,经过证明了的道理。孔子用这几句话告诉季康子、冉有不要太贪婪,不要内部争权夺利,否则就有可能使国家处于危亡状态。这里显示出了孔子的治国思想。也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个多重复句,是由上述道理推出的结论。“夫”:句的发语词,又一层意思的开始。“如”:动词,依据、依照的意思。“是”:指代词,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顺。”“夫如是”:就是像这样,依照这个道理。这是个表原因的分句,或译成“正是为了遵循这个规律。”“故”:表因果的连词,连接第一层次的前后两部分,“故”后边表结果的分句又可分为两层次:“远人”:指远方贵族。“文德”:文教德化。“来”: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来之”:使之来。使远方来的人亲善友好。“安之”:使之安。使他们安定下来。用文教德化的方法使远方来的人亲善友好。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外交理想。他们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这几句都是正面阐述自己治国治家的道理。下面就用这一道理对照冉有、季路的实际来进行教育

“今由与求也--终结”是第三段,也是直接推理。“今由与求也”是前提,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句意:现在子由和冉求。“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相”:动词,辅佐。“不能来”:不能使之来。整个句子是:辅佐季康子,你们是怎样做的呢?远方的人不服从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邦”:国。分崩离析:同义、近义。是说国家四分五裂。这里暗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家族,分割瓜分了鲁国。“干戈”:借用兵器,代指战争。这句说,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坚守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境内发动战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通肃,即肃墙。是宫墙前面挡面的一堵小墙,叫照壁。臣子见国君的时候,一到照壁这个地方就肃然起敬,所以叫肃墙。“萧墙之内”:即宫廷之内。现代成语“祸起萧墙”,就是祸事从内部暴发出来的意思。这几句是说:我担心季孙氏的祸患不在颛臾那里,而是在宫廷内部哇!这是根据上述事实得出的结论。在这里,孔子既批评了冉有、季路,也谴责了季康子,同时进一步指出,季康子这样做下去,必将在国内、家内引起许多矛盾,那将是危险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眼光。这第三段在谴责季氏,教诲学生的同时,着重宣传了自己的文教德化的主张。

总之,这篇文章共记载了孔子的三段话,这三句话都包含着对季康子的谴责和对自己学生的批评、教诲,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了季氏伐颛臾的战争决策,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防患安邦治国的思想。一方面表现出一个教育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

关于“文史常识一百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中名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