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必备十款!蜀山四川麻将微信小程序无限好牌”确实真的有挂

2025-01-16 19:34来源:本站

玩家必备十款!蜀山四川麻将微信小程序无限好牌”确实真的有挂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以加我微下载使用。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可以一键让你轻松成为“必赢”。其操作方式十分简单,打开这个应用便可以自定义微乐小程序系统规律,只需要输入自己想要的开挂功能,一键便可以生成出微乐小程序专用辅助器,不管你是想分享给你好友或者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ia辅助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同时应用在很多场景之下这个微乐小程序计算辅助也是非常有用的哦,使用起来简直不要太过有趣。特别是在大家微乐小程序时可以拿来修改自己的牌型,让自己变成“教程”,让朋友看不出。凡诸如此种场景可谓多的不得了,非常的实用且有益,

1、界面简单,没有任何广告弹出,只有一个编辑框。

2、没有风险,里面的微乐小程序黑科技,一键就能快速透明。

3、上手简单,内置详细流程视频教学,新手小白可以快速上手。

4、体积小,不占用任何手机内存,运行流畅。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开挂技巧教程

1、用户打开应用后不用登录就可以直接使用,点击微乐小程序挂所指区域

2、然后输入自己想要有的挂进行辅助开挂功能

3、返回就可以看到效果了,微乐小程序辅助就可以开挂出去了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

1、一款绝对能够让你火爆辅助神器app,可以将微乐小程序插件进行任意的修改;

2、微乐小程序辅助的首页看起来可能会比较low,填完方法生成后的技巧就和教程一样;

3、微乐小程序辅助是可以任由你去攻略的,想要达到真实的效果可以换上自己的微乐小程序挂。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ai黑科技系统规律教程开挂技巧

1、操作简单,容易上手;

2、效果必胜,一键必赢;

3、轻松取胜教程必备,快捷又方便


网上有关“百科全书的书本轶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百科全书的书本轶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书杂谈

古代的百科全书有过各种奇特的书名,如“乐园”、“锦簇书”、“万花集”和“珠玑”之类。严肃认真的学者爱用“宝鉴”之类的书名。“鉴”就是镜子,人们立身处世、治学著述均可借鉴,倒也贴切。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称为类书。类书最正统的书名是“皇览”、“御览”、“大典”之类,直到19世纪末才有“百科全书”一词由西方传入,那是经日本转口的,又与中国传统书名“全书”一词相结合。

人们一提到百科全书,立刻就会联想到一个“大”字:大百科全书。我想,最初可能是受“大英百科全书”这个旧译名的影响。这个“大”字,其实说的不是书的部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初版时才3卷,而且是小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称“大”,是为了与《苏联小百科全书》(11卷)相区别。《中国大百科全书》当初定名时,原也有要区别大、小百科全书的考虑,但它的第一版达74卷,也堪称“大”了。

百科全书在书名上冠以“小”字而称“小百科”,可能有三种含义:开本很小的袖珍本百科全书;开本不太小的单卷本案头百科全书;为小读者编的部头不一定很小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最长的书名

如果英国人也要找一位自己的“百科全书之父”,那就非伊弗雷姆·钱伯斯莫属。钱伯斯百科全书在英国先后出了7版,自1728年的第1版到1752年的第7版,前后持续了24年,而且在意大利出了9卷本的意大利文版。它还差一点在法国出了法文版。法国雄心勃勃的出版家布雷顿在1745年就已取得出版钱伯斯百科全书法文版的版权,而且在法国报端发布了消息,甚至连法文版的书名都公布了。如果说,英国的钱伯斯百科全书的书名长得出奇,那么布雷顿拟就的法文版书名就长得不可卒读了。书名长,是当时西方出版界的一种时尚,可能因为那时广告业还不甚发达,出版家必须赋予书名以广告的效应,恨不得把书的内容及其诱人处都塞进书名里。钱伯斯百科全书的法文版如果实现,那么世界百科全书出版史就会保有一个书名之最的记录。这个书名大致如下:

“百科全书,或包含神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技术名词术语和事物解说,并对各种器物、制品品类和性状加以描述,以及对各种天然和人工产物的作用的说明,对神学、哲学、数学、医学、考古学等诸学科体系、学派、观点,并介绍古今学术名著、史籍、词典、报刊、回忆录等之综合词典”(这个书名实在太累赘蹩脚,这里可能译得不十分准确)。

法国读者始终未见到这部书名冗长的百科全书,那是因为布雷顿与钱伯斯百科全书订的出版协议被取消了,而且他请的主编狄德罗也不甘心于拿来主义,于是才有了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之作的狄德罗的法国《百科全书》。

造假案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4版(1929~1977)曾遭遇过一次权威性方面的尴尬。那是考古学界一次学术作假丑闻暴露带来的。1953年,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经过持续40年的学术争论,终于取得共识,辟尔唐人颅骨和颚骨化石是人工伪造的。辟尔唐人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英国东南部萨塞克斯郡有个业余地质学家叫道森。他于1912年在那个郡的辟尔唐地方一处砾石层发现远古直立人颅骨和颚骨碎片化石,其生存时代大约在300多万年前。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成为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重大事件。辟尔唐人还被以发现者之名命名为“道森氏曙人”。道森因此而大大出名,他甚至还想借此成果跻身于英国皇家学会。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家经过反复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史前人类化石竟然是伪造的。辟尔唐人不过是4~5万年前人的颅骨碎片,经过人工巧妙加工伪造而成。碎片是用化学方法染了色的,而颚骨和牙竟是猩猩的,被人工打磨,冒充人牙磨损的形状。有人故意把这些古人类赝品埋入地下砾石层中。道森把他“发现”的东西送到大英博物馆,,竟还骗过了大英博物馆古生物学家伍德沃德的眼。后来人们发现,参与这一学术造假案的还有法国古生物学家夏尔丹。他曾陪同道森去发掘辟尔唐人,并作为这一“非凡发现”的见证人。

这一“重大科学发现”自然被写进了《不列颠百科全书》,而造伪案被揭露后编辑部十分被动,手忙脚乱,除了“辟尔唐人”的条目要作反面改写外,还要通过全书索引检查与此相关的条目,如“人类学”、“考古学”、“人类”等,也都要作适当的修订。《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4版暂停再版制(大约每10年再版一次)而始创连续修订制(每年修订10%的条目),可能与此番尴尬不无关系。

“羊毛”的定义

百科全书条目的释文一般从定义开始,先要下个定义,再说别的。但“一般”不是“一定”,不看需要与否,一定要求每个条目都有个定义,这使那些见词明义和顾名思义的条目的撰稿人大感困惑。我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时碰到一个典型的例子:“羊毛”条目怎么下定义?这篇稿件写得很好,但因开章缺个定义而通不过,怎么办?于是大家冥思苦索创造出一个来:“生长在羊体表面上的纤维状覆盖物。”按照逻辑定义的规则,这够科学了。只是,这一来把个无人不晓的简单事物给弄复杂了,而且有点可笑。

在一次编辑业务学习会上,我讲了这个例子。一位青年编辑建议,既然“羊毛”是无人不晓的简单事物,百科全书就不应收入这个条目。不对了!这是把百科全书同语文词典的性质弄混淆了。作为语言中的词,“羊毛”确实无须释义,所以以词为对象的《辞海》就未收这个词目,否则便须释义为“羊的毛”了,可是,“羊毛”作为知识主题,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类驯养羊和利用羊毛的历史、羊毛的类型和品种、羊毛的资源分布、羊毛纤维的结构(有表皮层、皮质层、髓质层等)与性能、羊毛的质量评定,等等。这就是词典中词目与百科全书中条目的区别所在。前者以词立目,为词释义;后者以知识主题设条,介绍这个主题的全面知识。

“爱情”和“原子弹”

百科全书不是语文词典,也不是生活指南。百科全书是知识工具书,它的条目应该是具有百科内容的知识主题。查百科全书查不到一般语词的释义,也查不到无百科知识内容的词语。

在百科全书编纂史上有这样一个洋例子,颇能说明百科全书的这种性质。一二百年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前译作《大英百科全书》)在最初几版,曾收有“爱情”的条目,并且用了5-6页的篇幅来“解说”爱情。关于爱情,人们心中自然都有说不尽的甜蜜感情,但一般都不在公众场合絮絮不休,只有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里,关于爱情的描写才蔚为大观。可是,百科全书对于爱情能说些什么呢?早期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这个条目颇重感情,真还有说的,讲到恋爱的人们如何柔情脉脉,花前月下;情人之间怎样情意绵绵,倾诉衷肠;表达爱意的情书应该怎样书写,等等。但是,第14版以后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可能感到这样的内容不大像百科知识,于是便撤掉了“爱情”条目。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在书中新增“原子弹”条目,而且占了相当原来“爱情”条目的篇幅。

这一百科意识的深化,未能立即为人们所理解。有一位读者甚至为此大为愤慨,致书编辑部表示抗议,指责编辑部藐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而热衷于宣扬杀人武器。总编辑约斯特回答得幽默:“对于爱情,读百科全书不如去亲身体验;而对于原子弹,则以读读书本为好。”

影响过名人的书

《大英百科全书》影响过许多名人志士,这方面有着不少逸闻趣事。

美国亿万富翁、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9岁前即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将其认为最佳的工具书。据盖茨个人透露,他不喜欢交际,情愿看书;他所谓的娱乐就是啃《大英百科全书》,有时啃得如醉如痴。他喜欢边啃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问父母亲或向其他人请教,从不轻易放过。1973年,盖茨考进哈佛大学之前,他已多次通读了这套百科全书。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揭示微软成功秘密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屡次提到《大英百科全书》。而没有念完大学的盖茨视其为一生的知识伴侣和智慧的指路明灯;他甚至宣称“是《大英百科全书》令我获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识”。由此可见这套百科全书对盖茨影响之大。

美国著名编辑及作家艾尔·雅各布斯自2002年起花费一年多时间读完整套多达33000页的《大英百科全书》来度过其中年危机,并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无所不知者:一个想成为世界上最聪明之人的谦恭探索》。这本书副书名很长,似乎也有点自负,但却也显示《大英百科全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否则怎会是能够知道一切,又能成为世界上最聪明之人呢?有趣的是,《纽约时报》有一篇书评称“《无所不知者》太棒了,因为它比《大英百科全书》要短,而且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它从书架上掉下来砸到你头上的话,你不会受伤。”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后,雅各布斯曾参加过不少类似“百万大富翁”(Millionaire Tycoon)和“门萨”(Mensa)智力测验的活动,都有不错的成绩。最近几年,他还出版了《像圣经一样生活》、《小白鼠日记:我的生活就是一场实验》等多本畅销书。他在接受英国《书商》杂志采访时说:“《大英百科全书》给了我知识和智慧。”

王云五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小学徒出身,受正式学校教育不过五年;他没有文凭,其学问全是通过自学获得。20岁时,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买了一套第10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他每日阅读两三个小时,孜孜不倦;三年后付清书款时,他已经把全书通读一遍了;他可谓“博览群书,无师自通”。正是这套百科全书为王云五日后从事出版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著名学者胡适在日记中写道:“王云五是一个完全自学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胡还赞扬他是“有脚的百科全书”。由于王云五学问广博,他到台湾后成为那里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台享有“博士之父”的称号。而王自己也在82岁那年获得了生平第一个方帽子,即韩国建国大学赠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他在致授仪式上说:“是《大英百科全书》让我受益一生。”

著名作家钱钟书年轻时即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视之为资料宝典和知识源泉,后来这套百科全书的中文简明版在中国出版,他对此给予了相当关注和支持。钱钟书有着过目不忘的超凡本领;著名画家黄永玉也有过多次相关经历。上世纪80年代,钱钟书虽年事已高,但仍帮了黄永玉一个大忙:黄向他求教关于“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钱叫他去查第3卷的中文简明版《大英百科全书》,黄依言果然马上找到,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博闻强识,令人叹服;而《大英百科全书》的资料翔实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由于钱钟书学识渊博,生前被大家比作“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

著名学者周海中1983年在中山大学图书馆看到一套1979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这让他如鱼得水,废寝忘食;教学工作之余他就“泡”在图书馆浏览这套百科全书,从中吸取知识养分,拓宽学术视野。该书为他后来从事多学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一天上午,周海中在图书馆全神贯注地查阅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词条,关门的提示铃响没听见,那天中午被锁在里面;后来他幽默地说:“多读了两个半小时的书,还省了一顿午餐。读百科全书值得!”在周的眼中,《大英百科全书》就是“知识的宝库,解惑的良师”。

著名媒体主持人、时事评论家何亮亮,是当今华人公认的国际问题专家。1986年,当中文简明版《大英百科全书》(全套共10卷)首次在中国出版时,何亮亮便掏干腰包购买了一套,从此爱不释手,把读百科全书当成人生一大乐事。1988年初,何亮亮前往香港谋生,随身的物品除了一纸海关通行证,另外就是那套他认为对自己相当重要的百科全书。可以说,正是《大英百科全书》带何走上成功之路。

坐不下来的读者

1978年,中国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了对各国百科全书进行调研。我几乎整日坐在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工具书阅览室里,除翻看各国的百科全书外,我还特别留心观察前来查阅百科全书的读者。只要有人翻阅百科全书,便走过去,站在读者身后,看看他查些什么,看看他怎样使用百科全书,有时还做点义务性的咨询工作。虽然阅览室很宽敞,桌椅舒适,窗明几净,有良好的阅览条件,但我发现查百科全书的人多半是坐不下来的、匆匆忙忙的读者。他们立在书架前,左臂上托着打开的百科全书,右手还匆忙地记下什么。这就是许多工具书读者的阅读方式。他们查百科全书不是来从容地欣赏文学描写,而多是为了弄清一个概念的定义,一个事实的究竟,或是核对人、事、地、物的资料,急于快速地获得需要的知识和资料。百科全书的编撰者从这种阅读方式和需要中不是可以得到某种启示吗?一定要把百科全书条目写得精炼到极限的程度,把一切“水分”挤净,把释文写得条理分明、眉目清晰,让坐不下来的读者最大限度地节省查阅时间。那些徒然浪费别人时间的空话、套话、众所周知的大实话,以至“穿靴戴帽”,都不应见容于百科全书编撰者的笔下。

赵鹏大

赵鹏大,1931年生,辽宁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编委会主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赵鹏大院士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100余名博士生和数十名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

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殷鸿福

殷鸿福,1935年生,浙江舟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教授,博士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煤田地质专业,1961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质矿产部古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以及《古生物学报》、《地质科学译丛》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古生物学分册)》副主编。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委员、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主席。已发表专著13种,论文74篇,其中外文论著21篇(种)。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奖励,其中,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此外,获“武汉科技新秀”称号,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教授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修改了原定为中三叠世拉丁期雷口坡(巴东)组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连续刊载,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此后,他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门类古生物学(双壳类、腹足类)、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古地理学、古生态学、生态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生物成矿学及历史构造学等研究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

於崇文

於崇文,1924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0年至今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历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顾问,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委员、顾问、元素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生潜心于地学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球科学相结合,先后开辟和发展了5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动力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矿系统的复杂性,促进了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筹建了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探矿专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於崇文是地质科学学科发展与建设的一个勤奋探索者和开拓者,他为祖国的地质找矿、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本仁

张本仁,1929年生,安徽怀远人。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1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委系统重大攻关、重要基础和基金项目共10余项,获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以他为首出版了《豫西卢氏-灵宝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和《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等专著4部,主编《地球化学论文集》3部,主编《地球化学》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他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1名,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于1989年被授予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矿田构造、金属成矿和区域成矿等领域有系统创新成果。他较早开展矿田构造研究,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矿化模式,主笔中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率先讲授矿田构造学课程。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共同阐明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并发现新的铁矿类型。深入解剖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铁矿特征,共同建立了宁芜玢岩铁矿模式。他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研究,以成矿物质的源—运—储—变—保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核心,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著有《成矿系统论》,推动了矿床学进步。提出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引领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在长期研究长江中下游等成矿区带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学的学科框架,出版的确中国首部《区域成矿学》和《区域成矿研究法》,全面指导了中国的区域成矿研究并有多处找矿发现。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学家,1941年出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访问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学家S.R.Hart教授,系统研习了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回国后在中国科技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学教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1994~2003年曾4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宇宙化学研究室和地球化学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学地质系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副主任。2012年9月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工作,并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李曙光早年曾从事富铁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寻找富铁矿曾是中国当时(1976~1980年)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李曙光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鞍(山)-本(溪)队黑富矿研究组长。弓长岭矿床是中国最大的富磁铁矿床,矿山急需要在该区寻找深部矿体扩大储量。李曙光应用“趋势面分析”多元统计方法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的深部富矿体,并被钻探验证成功,在预定深度打到厚层富矿。此外,李曙光等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由于该工作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和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生,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他长期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他积极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振民院士是中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上地幔动力学、岩石流变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学研究,并取得突出学术成就。

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玄武岩浆过程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增生动力学主因之一,他发现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玄武质熔体(3%~5%)在应力驱动下大量沿橄榄石矿物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这种分布引起矿物边界湿润,连接力减弱,加速物质扩散和流动。这一发现对阐明上地幔低速高导层(软流层)成因和大陆造山带物质不均匀流动具有广泛的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Nature(《自然》)杂志(1994),并获该杂志的封面。他新建立了超高压榴辉岩流变本构方程,为揭示大陆碰撞造山带深俯冲榴辉岩质岩石圈板块断开(或拆沉)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了解天然榴辉岩塑性变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对中国东部11个地区地幔橄榄岩位错显微构造研究,提出了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橄榄石位错稳态亚颗粒是估算上地幔流变应力的最佳显微构造参数。他和合作者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岩石和中国大陆科学钻孔岩心系统物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高密度榴辉岩与低密度片麻岩之间高反射系数是引起地震强反射体的主因,不同尺度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和透入性应变面理组构是增强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反射载体。他还成功地模拟了铬铁矿形成的机理,证实地幔岩中铬透辉石和铬尖晶石通过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铬元素,并富集呈工业品级的铬铁矿石。

莫宣学

莫宣学,1938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86~199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1990年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3~200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在学术机构任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十届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1996~200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96年)。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学会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学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至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5年)、《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1995年至今)、《岩石学报》副主编(1999~2001年)及编委(2002年至今)、Himalaya Geology编委(1999年至今)、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高山

高山,地球化学家。1962年6月生于青海西宁,籍贯云南省石屏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的研究,以中国东部为研究基地,结合全球对比,在大陆地壳结构和组成、壳幔交换作用以及微区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系统创新成果。首次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63种元素的丰度值,揭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独特的双层结构和中性的总体成分,明显不同于全球单层基性下地壳模型。发现与提出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证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时空不均一性。他的研究团队开拓了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新方法并取得国际公认的成果和高水平数据。曾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关于“百科全书的书本轶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中名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